查看原文
其他

在中国,种粮其实很赚钱

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
2024-09-05

这一篇估计要挨骂,毕竟农民种粮不赚钱,已经成了网络上的某种“政治正确”,但种粮赚钱也是事实,否则怎么可能年年粮食丰收,这不是光靠个人觉悟就能做到的,必须要靠市场机制,让种粮赚到钱才行。

关键区别在于:规模

如果是一个普通农民,目前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占比超过97%,实际上平均一户也就是8、9亩地,这还是因为被东北、内蒙古、新疆这类人均耕地面积大得多的硬拉上来的。

有读者拿南方种粮的越来越少质疑粮食丰收,但最近20年,全国粮食种植格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,自古以来的粮食主产区比如江浙、四川、两湖、两广等耕地面积、粮食耕种面积都在大量减少,能够稳住耕地红线,关键是东北、内蒙古、新疆这些北方省份大规模增加耕地,新开拓的耕地主要是规模经营,所以人均耕地面积就更大了。

如果把这些地方去掉,中国其他地区户均耕地面积估计都不到5亩,农业毕竟产值较低,就这5亩地,无论怎么使劲经营,总收入都不高,这就是为什么农民种粮不赚钱。

但是一旦上了规模,那就大不一样了,这就是小镇说的种粮其实很赚钱,那么到底怎么赚钱的呢?

2016年美国将中国对稻谷、小麦、玉米三大主粮的“黄箱”支持诉诸WTO贸易争端机制,认为中国违反了加入WTO时的承诺,随即27个国家或地区作为第三当事方参与审查。最终2019年,WTO专家组裁决认定中国对稻谷、小麦的支持违反了加入WTO时所作的承诺。
WTO裁决针对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,事实上,早在2012年,中国三大主粮的农户销售价格就已经全面超过进口到岸价格,过去10年,小麦销售价格平均比进口到岸价高25%、稻谷平均高30%,有些年份还要更高。

但收购价格补贴仅仅是补贴的一部分而已。

2004年中央明确提出取消农业税目标,2006年1月1日起彻底取消除了烟叶以外的所有农业税,实际在2006年1月1日之前已经停收了。

不仅停收,还开始了大规模的直接补贴。

从2004年开始实行了农作物良种补贴、种粮农民直接补贴、农资综合补贴,加上更早前的农机具购置补贴,合称“四项补贴”,从2002年的145.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680.5亿元。

但前三种补贴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直接给到了农民个体,但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或者不再种粮,取而代之的是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这类规模种植的模式,但是后者很难拿到补贴,反而是不种地的农民照样可以继续拿钱,这就不公平了,也违背了国家补贴是为了促进粮食生产的目的。

所以2015年5月开始推进“三补合一”,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,调整后的补贴用于耕地地力保护和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,也就是谁种地多、产粮多,谁就能拿到更多补贴

补贴的规模也越来越大,仅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,2022年仅中央财政下发的就有1205亿元,地方上也会进行配套,而且每一项国家与农业、粮食相关的政策,都会配套进行补贴,是真金白银的给钱。

比如搞永久农田保护,就推出了永久农田奖补。以杭州为例,一般耕地村级奖补每亩地达到200元,如果是永久农田一亩最低补贴300元、最高补贴600元。

还有弥补粮食与经济作物经济差值的耕地保护基金。这是一些地方正在试点的,仅成都2009到2020年就筹集了184亿元,已经发放了165亿元,现在正在考虑增加补贴力度。

还有生态保护补贴。仅中央财政2023年就下发了314亿补贴,用于黑土地保护、休耕、草原禁牧、秸秆利用等,地方上也有相应配套,今年6月1日《生态保护补偿条例》正式实施。

地方上就更多了,比如苏州鼓励成片种植,方便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,连片规模越大的每亩补贴越多,于是搞了“四个百万亩”水稻田工程,一亩地补贴200到400元。

东北推出了耕地轮作计划,不同的作物补贴额度不同,大豆的话一亩地有150元的补贴;湖南搞了地力保护补贴,不同地方补贴金额不太一样,平均大概1亩地100元。

这几年特别重视粮食安全,可不是空口鼓励,也是要砸钱的,除了增大对化肥、农药的补贴,还有一次性种粮补贴,像河南仅2022年就分三批次下发了一次性种粮补贴36.6亿元。
而且这几年为了解决中间吃拿卡要的问题,开始搞一卡通、阳光系统,直接把钱给到农民手里。

各种补贴种类繁多,不好一一列举,就说个大概总数吧。像是四川这种经济发展水平比东部还是差一些的,一亩地补贴也不会低于600元,种粮大省补贴就更高了。

以上是直接给到农民手里的,还有更大的一笔投入,那就是农业基础设施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改善种植条件的补贴。
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,从一开始一亩地补贴1000元,现在有的地方已经达到了一亩3000元以上,仅中央财政亩均补助今年就从之前的1300元提高到2400元,地方上也会进行配套,唯一例外是产量大县可以不进行配套。
当然这笔钱的使用确实存在问题,比如质量差、腐败等,但不能说国家不舍得砸钱。
可能还是有人不相信,那从土地流转上想想。

现在全国大概30%多的土地被流转,愿意承包土地的肯定不是为了做贡献,当然是为了赚钱,现在土地流转租金一般在每亩每年600元以上,像黑龙江、吉林这种地方,甚至能达到1500元每亩,想想看愿意花这么多钱交租金种粮,起码得回本吧?

需要强调的是,很多国家的政策优惠、补贴,并没有到实际种粮的人手里,还是在承包户那里,于是出现了自己不种地、把土地流转出去,同时获得流转租金和国家政策补贴的“新地主”,标准称呼是“不在地主”“在外地主”。

所以近些年也在进行改革,想办法把国家补贴的钱直接给到真正种地的人,而不是那些承包土地的农户,但这就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和承包问题。所以像东北、内蒙古、新疆这样新开垦的大面积耕地,就更受种粮大户欢迎。

光上面国家的补贴,直接、间接的折算到每年,每亩地补贴大概1000元左右,具体不好测算,要知道种出来的东西卖出去的钱并不交给国家,是免税的,国家收储的时候还有远高于进口粮食的价格补贴。

所以对于种粮大户来说,只要种的粮食能够覆盖种粮成本就行,哪怕赔一点也能赚,赚的就是国家补贴的钱。拿东北举例吧,2021年的黑龙江大豆亩均收益是387元,扣去成本之后的净利润是-35元,但是仅大豆生产者补贴一项就有每亩248元,还有前面提到的轮作补贴每亩150元,其他零零散散的补贴就不一一列举了,这就赚钱了。

这还没完。

普通农户种粮不赚钱,关键还是规模。

现在种粮早就不是想象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,大多数地区已经开始购买服务,典型的是收割,还有无人机施肥打药等。
如果是普通农户,就那几亩地,显然不可能购买专门的农业设备,就得花钱买服务,人家提供服务的肯定是要赚钱,那亩均成本就高了。

如果是种粮大户,规模起码100亩以上,几百亩、上千亩的也有,那就可以自己购买专业设备,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可以用机器,而这样的大户一般自己会用、会修;除了农业机械,更有技术含量的,还会请农业专家专门规划,从一开始就对耕地进行全面规划调整,虽然初期投入大,但是后续经营更加方便,效率更高、产出也更高。

还有个关键,像是普通农户,由于规模太小,高标准农田建设肯定得随大流,但是种粮大户就可以直接去谈,国家直接把补贴给到大户,只进行监督,由大户自己进行耕地升级,这又是一大笔钱。
客观上说,种粮大户靠种粮赚钱,反而会更加尽心尽力,国家补贴更能用到实处,而不是被种种环节贪掉。

到这里就结束了吗?

当然不是,还有一块特别重要的收益,那就是助农免息、低息贷款,免息贷款当然也是大户更方便申请,下发规模也更大。比如重庆仅今年1-4月,仅“渝快助农贷”这一款信贷产品,就向7989户发放了14.24亿助农贷,平均每户拿到17万贷款;又比如徐州,截止到今年3月末,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就还有985.96亿元。

全国有多少呢?

这些低息、免息贷款,已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
当然必须强调,农业生产是一件很有门槛的事情,也是有风险的,比如一场台风、暴雨等可能导致严重减产。

但国家也想到了。

2018年开始,国家推行三大主粮农业保险,2024年1月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,目前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产粮大县,保险的钱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,农户自己交大概20%,就算出现绝收,也最起码会保证不亏本。

2023年仅中央财政拨付的三大主粮保费补贴就约200亿元,为超过1亿农户提供总额8000亿元的风险保障,2024年预计增加到250亿元,地方上省、市、县三级财政也要求配套补贴。

总结一下:

在中国,种粮其实很赚钱,普通农民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均耕地太少,种粮大户赚的钱就多了。

一是种粮本身的收益,一般来说无论种什么,只要收获一季基本就能覆盖掉成本,再随便种点什么就是净收益了。

二是国家最低价格补贴以及种类繁多的各种补贴,直接给到人头的补贴甚至超过粮食价值,更别说改善种植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等。

三是低息、免息贷款,甚至有大户拿到钱之后,去发高利贷赚利差。

四是规模效益,有了规模就可以进行机械化、智能化生产,还能对连片耕地进行系统改造,从而更适合机械化、智能化和绿色种植,极大提高效率,还减少了成本,这一块如果大家感兴趣,之后单独谈谈。

五是国家财政还对主粮提供了保险补贴,就算是碰到天灾绝收了,最起码也能收回成本。

所以上了规模的种粮户,一般一亩地一年净收入1000元左右,1000亩地一年收入就能有大几十万,而借助科技的力量,种粮其实相对容易些,不像蔬菜水果采摘啥的特别麻烦,一年集中忙几十天到一百天,能说不赚钱吗?

但是注意,这绝不是说种粮就轻松,也是很辛苦的,想要大规模种植对资金、技术的要求很高,如果没有基础,可千万别脑子一热就去承包。

正是因为种粮赚钱,而且对于大户来说,甚至可以说很赚钱,这才是中国粮食年年丰收的基础,这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粮食安全。


其他文章推荐

■  楼市刺激政策加码,普通人又该如何买房?

■  从关键岗位安排,把握未来深化改革的方向

■  未来怎么走: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

■  在巨大的压力下,美国正在放弃第一岛链

■  形势倒逼改革

如果喜欢,还请点赞、“在看”和关注吧

欢迎分享,让更多人发现“大树乡谈”

除本号外,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

请注意辨别,欢迎关注
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大树乡谈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